自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,欧盟就高调宣扬要“脱俄能源”蜀商证券,似乎距离完全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只差一步。然而,现实却狠狠打了欧盟一记响亮的耳光。
近日,爱尔兰记者布莱恩·麦克唐纳在社交平台X上直言不讳,揭露了欧盟“脱俄”口号的虚伪。他的一句话戳破了欧盟能源政策的自欺:“北溪管道可能会被炸毁并被掩埋,但船只依然停泊,油罐依旧满载,能源供应依旧持续。”
根据俄新社的报道,欧盟在今年上半年从俄罗斯进口的管道天然气总额为29亿欧元,而液化天然气(LNG)的采购额则高达45亿欧元。令人惊讶的是,和去年同期相比,液化天然气的进口额增加了整整10亿欧元,增长幅度超过了28%。也就是说,欧盟对俄罗斯的天然气采购量不但没有减少,反而同比增长了9%。
这清楚地显示,尽管欧盟口口声声宣称要“脱俄”,但实际情况却是,欧洲越来越依赖俄罗斯的液化天然气。这样前后矛盾的现实,正是欧盟能源困境的写照。
展开剩余72%俄罗斯天然气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稳定、价格低廉且供应量充足。欧盟多年来的能源体系中,天然气一直是核心能源蜀商证券,而俄罗斯正是这一能源的最主要、最具竞争力的供应国。
简单来说,欧盟想要“转型”或者“多元化”能源供应,光靠口号和愿望是远远不够的。无论是基础设施的更新,还是替代能源的产能提升,都需要时间,而在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彻底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。正如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总裁米勒所警告的:“欧洲并不了解天然气供应的复杂性和严峻性。”
尽管欧盟不断寻求与美国等盟友的能源合作,并且积极发展风能、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,但这些举措短期内的效果是有限的。管道天然气属于“定点供货”形式,而液化天然气(LNG)则具有较强的灵活性,能够根据需求灵活运输到世界各地。因此,虽然欧盟在“切断管道”方面有所动作,但通过LNG,他们依旧能够绕过表面的禁令,继续与俄罗斯进行能源交易。
更重要的是,全球能源市场的不稳定和替代能源供应的不足,使得俄罗斯的LNG因其低成本和稳定性,成为欧盟国家在能源选择上的“不得不选择”的商品。
麦克唐纳的这一观察揭示了很多人的疑虑:欧盟一方面口头喊着“脱俄”,另一方面却不断增加对俄罗斯液化天然气的采购量,政治表态和实际行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显而易见。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法不仅让欧盟的“脱俄”成为国际笑柄,还让欧盟的民众和能源企业陷入困惑。
虽然欧盟的能源转型计划仍在推进,但短期内根本无法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。能源安全、成本压力、民生需求和政治承诺等多个方面的力量交织在一起,使得欧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不定。
目前,欧盟对俄罗斯液化天然气的依赖不仅没有减少,反而在持续增长。45亿欧元的采购数据,清晰地记录了这一点。对外宣称要“摆脱束缚”,但实际上,欧盟的能源现实却是:“离不开俄罗斯。”
这样的能源政策不仅难以实现完全的转型目标,也让欧盟在国际舞台上频频受到“言行不一”的质疑。欧盟是否能真正走出“脱俄”的尴尬局面,找到能源安全和政治立场之间的平衡点?目前看来,这一目标比口号更加复杂蜀商证券,液化天然气的持续进口可能成为欧盟能源转型过程中,最难绕开的难题。
发布于:天津市康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