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慨叹创赢策略,社会失业率总是居高不下。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,根本找不到工作。其实他们没有看到失业与现实的矛盾,失业并不是绝对的,而是相对的。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缺少岗位,而是很多人不去干。
就拿大学生来说,大学扩招以后,大学生人数激增,毕业之后没有太多好的岗位等待他们,他们就会失业。一般来说,大学生毕业以后,应该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,就算是人尽其才,才尽其用。可是资本进入教育行业以后,已经把教育运作成了产业,尤其是大学,已经成了培养大学生的产业,就像生产很多零部件的企业一样,生产的都是标准件。不仅如此,很多大学都提升了档次,中专变大专,大专变本科,本科变双一流,没有硕博点的有了硕博点。大学提升了档次,而且提升了学费,似乎要诱导很多人去读大学创赢策略,但前提条件是得有钱,起码能交得起学费,不然就读不起大学。当然也有人采用迂回战略,考上大学之后去当兵,复员之后就可以免学费,获得很多优厚的待遇,还可以实现专升本。但不管怎样运作,大学生毕业以后找工作非常困难,尤其找和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,基本上找不到。因为在人才市场,不仅有本科生在找工作,而且有大量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在找工作,那么本科生就不具备太强大的竞争实力,很可能找不到好的工作。试想,一个企业和公司面对本科生、硕士生和博士生,究竟想要哪些人呢?当然会要博士生或硕士生,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,而国家也给予他们一定的人才补助,也是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。学历越高获得的补助金越多,而且会获得一些地方政府人才引进计划中的资助。
展开剩余74%当然也有一些博士生或研究生,因为学的专业不好,或者说就业门路不广,毕业就是失业,找不到工作。并不是没有工作岗位,而是他们不去干。有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去送外卖,送快递,到工厂流水线旁工作,照样可以挣一份钱养活自己,但他们的大学似乎白读了,很多大学学到的知识根本派不上用场,有的甚至不如初中毕业生挣得多,那么教育的虚伪就显示出来。现在读大学比较容易,不管成绩好坏,只要有钱就能读,但读完大学以后,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却是事实。主要还是他们放不下身价,不愿意找付出体力的工作,而是要找付出脑力的工作,最好是坐办公室,享受“五险一金”,还能每月挣到一万多块钱。一般情况下,这样的岗位不多,而付出体力的工作却很多,不管是工厂流水线旁的工人还是搬运工,快递员,外卖员,亦或是装修工人,都缺乏。只是大学生自视甚高,觉得有高级的知识和文化,不愿意付出体力劳动,当然就“高不成,低不就”了。一些大学生要考研究生,考公,考编。或者以此为借口在家啃老,在家躺平,而不愿意参与社会竞争,不愿意付出体力劳动。
长期以来,人们接受的教育有一定的偏差,似乎认为脑力劳动就是高级的,而体力劳动是低级的,就像坐办公室的主任和普通农民一样。坐办公室的主任只是动动脑子,每个月就挣一万多块钱,而普通农民辛辛苦苦种地,付出了很多体力劳动,卖粮食挣的钱却不多,甚至有时候还会赔本。资本已经渗透进社会各个层面,把人们身边几乎所有的事物都作价出售。劳动力也是一样,脑力劳动卖的比体力劳动价格高。当然也有脑力劳动卖的价格并不高的,乡村教师和医生挣的钱并不多,一些公务员挣的钱也不是很多,需要提高他们的待遇,但比农民挣的要多。商人挣钱很多,并不一定付出体力劳动,只需要雇人进货和销售就可以,当然要有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。现实需要很多付出体力劳动的工人和农民,但喜欢做工人和农民的知识分子并不多,而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,于是就产生了失业和现实的矛盾。本身失业就是现实的矛盾,但这种失业只是一种相对失业,并不是绝对失业,因为有很多需要付出体力劳动的岗位在等着失业的人,而失业的人有自主选择能力,并不喜欢选择那些付出体力劳动的岗位,当然就只能在城市里混下去,或者在家啃老,有的还要拿着父母的钱搞投资,却往往赚少赔多,有的甚至一蹶不振。
社会层面需要引入机器人,让机器人代替工人拧螺丝,去生产和组装零部件,让机器人代替农民种地,就可以大大解放劳动力,同时让这部分劳动力投入更高级的岗位。让他们去支配机器人,适时做出调整。但这样的构想只能发生在未来,因为当下机器人生产的技术并不是特别先进,虽然一些机器人可以投入战场使用,但还不足以完全代替人工劳动。有些工厂复杂的零部件生产和制造需要人工操作,靠机器人并不能完全弄成,而且机器人价格昂贵,不是中小企业能够投资使用的。农民的劳动就更复杂了,虽然很简单,但要靠机器人完成,还是得不偿失的。因为粮食价格不涨,经济作物的价格涨上去了,但也有降价的时候。倘若贸然投入机器人搞农业生产,就有可能赔本,逐步实现机械化是可以的,甚至国家在机械化农业层面发力,给予农民很大的补贴,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,也可以吸引很多大学生搞农业生产。但大学生大多不愿意搞农业生产,很多都是从农村出来的,就是为了离开农村,离开农业生产,到大城市工作,可是读了大学以后,转一圈又回去了,还是做农民,那么读大学有什么用呢?收入能提高多少呢?生活是不是幸福呢?其实大学生还是眼界有些狭窄,总是认为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文化就一定要应用于城市,而自己也一定要在城市定居,哪怕掏干六个钱包,负债生存,也仍然要在城市买房买车,过上城里人的日子。一些农民工也要进城,要在城市打拼,赚钱之后在城市定居,而政策方面又鼓励农民工进城,鼓励农民进城买楼房,实现城市化进程,也实现城市经济的繁荣。可是现实却不是这样,很多岗位出现空缺,很多人不愿意付出体力劳动,不愿意挣那份钱,最终致使一些劳动价格过高。本来通下水道只需要免费就可以,却收几十块钱;本来扛装修材料上楼房,只需要十几块钱,但工人却要了上百块钱;本来在院子里挖一个坑,自己就能做到,雇工人却花了几十块钱……
体力劳动的价格上涨似乎是好事,因为有很多人不愿意付出体力劳动,不愿意在付出体力劳动的岗位上工作,当然体力劳动的价格就上涨了,似乎对于底层劳动者是一种优厚的待遇。其实社会并不缺乏岗位,而是很多人不愿意应聘那样的岗位,不愿意付出体力劳动。说白了还是社会文明进步了,人们的收入提高了,很多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,好高骛远,好逸恶劳,尤其是被互联网文化影响之后,这种思想倾向变得更严重了,当然也就不容易找到好工作了,被逼无奈之下只能寻找付出体力劳动的岗位,勉强糊口,还要保持心比天高的状态,却最终发现命比纸薄。说到底,教育需要完善创赢策略,尊重体力劳动者,社会制度方面也需要完善,给体力劳动者涨工资,让体力劳动者获得应有的尊重,那么很多付出体力劳动的岗位就不会无人问津,也不会被挑三拣四了,当然失业问题也就解决了大半。
发布于:河北省康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